中国古代腰坑研究
日期:2019-12-11  发布人:常凤云  浏览量:930

中国古代腰坑研究  胡庆生

timg.jpg

腰坑是古人在墓室底部中央、死者腰部下方开的一个小坑。带腰坑的墓葬是商周时期人们埋葬死者的一种很常见的方法,但至今尚未见有对腰坑的专门论述,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将中国古代腰坑及相关问题作一系统清理论证。

一,腰坑葬的分布区域

腰坑的分布地域很广,西北可达甘肃,如灵台景家庄春秋墓、[1]灵台百草坡西周墓等[2];西南可到四川西部的成都平原,如新都战国木椁墓[3];北面,它广泛地分布于宁夏、河北和北京一带,如宁夏固原西周墓[4]、河北安县午汲古城10号墓[5]、北京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6];向东可

[1]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考古》1981年第4期。

[2]甘肃灵台百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

[3]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4]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发掘.《考古》1983年第11期。

[5]河北安县午汲古城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7期。

[6]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考古》1976年第4期。

达胶东半岛,如山东阳谷景阳岗村春秋墓[1];在南面,它的分布直达两广地区,如广东四会鸟旦山战国墓[2]、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3]。可以说,几乎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较大的诸侯国,都分布有腰坑。另外,在商周王朝政权之外的一些周边地区,如蜀、吴越、燕代等地,腰坑也同样存在。在江浙一带的吴越地界,尽管这里与中原文化、楚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一直未发现有腰坑葬。这与吴越之地流行土墩葬法有关,大凡腰坑都存干土坑竖穴墓中,而吴越地区土墩墓葬法是不挖墓,其墓冢直接在地面堆砌土墩而成。

从已有资料看,腰坑的分布遍及今天的甘肃、山西、陕西、宁夏、北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13个省市自治区。

二,腰坑葬时间的上下限问题

带腰坑的墓葬最早见于河南郑州上街商代遗址62号墓[4]。这是一个南北向长方形腰坑,坑底不平坦,该墓年代比郑州商代洛达庙下期更接近龙山文化。但其上限晚于龙山文化。而下限早于郑州商代洛达庙下层文化。此后经二里冈上层,如郑州北二七路商代墓M4[5]而发展到大司空村[6]和安阳殷墟[7]。其时,除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下层外,在商的政权领域内,自商族建国以前的郑州上街遗址而至殷末,只要是有商代墓葬的地方,就能发现腰坑。而且,这时期的腰坑葬在东南两个方向也辐射到了一些方国的贵族墓地,如山东益都苏阜屯一号大墓、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咀M2[8]。不过这些方国之中,拥有腰坑的墓葬都是些与商王朝保持

[1]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第1期。

[2]广东四会鸟旦山战国墓.《考古》1975年第2期。

[3]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4]河南郑州上街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第1期。

[5]郑州商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4期。

[6]安阳殷虚王家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2期。

[7]1972年春安阳后冈发振简报《考古》1972年第5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考古》1979年第3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19801982年安阳苗围北地通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2期: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8]盘龙城1974年度野外考古纪要《文物》1976年第2期。

密切关系的方国贵族墓地。他们从商王那里接受爵号又向商王朝进贡,这里没有发现同时期平民的腰坑。

腰坑葬法传到周地的情况有些特别。早在周武王立殷之前,腰坑葬就已传到了周的政治中心。客省庄西南83ckM1[1]是一座一棺一有长方形腰坑的墓葬,殉葬品仅2件铜戈、1件铜弓形器、4件铜镞、1件陶甬、1件石壁。1983年,在沣西毛家庄发现的83沣毛M1,也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生土二层台、一棺一椁和椭圆形腰坑。随葬品仅铜鼎、铜簋、陶雨、陶罐各一件[2]。从这些随葬品和墓葬形制来看,这些墓主的身份较之山东益都苏埠屯和湖北黄陂盘龙城腰坑葬的墓主身份低得多。但是,东周也和其他的方国(或称内、外服)一样,腰坑并不常见,至武王克商建立了周王朝之后,腰坑葬才急剧增多,特别是成康二王时期,腰坑的出现率达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墓葬,带腰坑者占据了墓葬总数的50%左右。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的墓中,成康时期的M2、M4、M7都带腰坑,同时期的张家坡8座M中,有腰坑者是2座;新旺村的7座墓中,有腰坑者也是2座[3].

墓葬中的腰坑(资料图).jpg

墓葬中的腰坑(资料图)

西周早期,腰坑葬不仅大量出现在政治中心的沣、镐两京和洛阳成周,还同时大量出现于周边的诸侯国和少数民族的墓葬之中。这一现象在宁夏固原山戎墓[4]、山东滕国墓地[5]、北京的燕代墓地[6]都经常出现。进入西周中晚期,腰坑葬的出现率大大降低,现在发现的西周中期腰坑葬仅局限于陕西扶风一带,如扶风上康M2[7]、扶风齐家墓[8]、扶风岐山墓[9]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腰坑葬现在发现不多。仅以下几例:20世

[1]长安津西早周墓发掘记略,《考古》1989年第9期。

[2]长安津西早周墓发掘记略《考古》1989年第9期。

[3]1979—1981年长安津西、津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3期

[4]宁夏固原西周墓清理发掘《考古》1983年第1期。

[5]山东膝县发现膝侯铜器墓《考古》1984年第4期。

[6]北京附近发现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第5期。

[7]陕西咬山、扶风西周墓清理记.《考古》1959年第8期。

[8]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第11期。

[9]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12期

纪60年代在陕西岐山发掘的M33[1]、河南林县春秋墓[2]、甘肃灵台景家庄[3]、白草坡[4]、山东临沂中沿洵[5]、山东阳谷景家庄[6]及长沙【7]、湘乡[8]的个别春秋墓。另外在沣西墓地中,西周中晚期腰坑仍有出现,但比率大大降低。1984—1985年的沣西西周遗址发掘中,共发掘墓葬47座,其中不能分期者13座、属早期墓的27座、晚期墓7座。但早期墓中,有腰坑者19座,占70%,而晚期墓中无一有腰坑[9]。

到战国早期,腰坑葬又有复兴的趋势,但表现这种趋势的是在岭南地区。在广东德庆[10]、肇庆[11]、广宁铜鼓[12]、冈罗定背夫山[13]、广西平乐银山岭[14]、广西贺州田厂等地,腰坑墓经常出现。而在黄河流域,战国早期腰坑葬目前仅有河北安县午汲古城墓[15]和1986年河南濮阳西北坡墓到战国中晚期,腰坑葬迅速衰落。此后腰坑的出现成了偶尔的零星现象。这样,腰坑葬兴起于我国父系氏族社会与奴隶制国家的交替过程当中,而终结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并且封建社会取得一定优势的时候。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三、四世纪,腰坑葬在经历了一千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发展之后,最终于战国中晚期走向终结。

三,腰坑葬的形制序列

腰坑的发展经历了各个不同时代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腰坑

[1]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12期。

[2]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考古》1981年第4期。

[3]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考古》1981年第4期

[4]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5]山东临沂中沟发现三座西周墓.《考古》1987年第8期

[6]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第1期。

【7]湖南古代墓葬概况《文物》1986年第3期。

[8]湖南韶山灌区湘乡东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3期。

[9]1984年~1985年津西西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期。

[10]广东四会鸟旦山战国墓.《考古》1975年第2期。

[11]广东肇庆市北公松山古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11期。

[12]《南方日报》1977年12月25日。

[13]广东罗定背夫山战国墓.《考古》1986年第3期。

[14]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15]河北安县午汲古城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7期。

的形制也经历了各种变化,并表现出阶段性。包括腰坑的外形、腰坑边缘的规整程度、腰坑内的随葬物品等3个因素腰坑的发展共分为四期:

(一)第一期:时间从河南郑州上街遗址中M62所代表的年代,即公元前2100年前左右至二里冈上层的商文化[1]。代表性遗址有河南郑州上街遗址[2]、湖北黄陂盘龙城[3]、河南偃师商城遗址[4],这时期腰坑葬的特点是腰坑边缘和坑底不规整,边缘既不平直也不流畅,腰坑是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方形坑内没有随葬物或者仅葬幼龄的狗,腰坑内的动物骨骼多腐朽难辨。

(二)第二期:包括殷墟文化一二三期,即殷墟文化早期到殷墟文化晚期前段。时间从武丁时代或稍早的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初到康丁、武丁、文丁时代的公元前12世纪后期至公元前11世纪初。这时期腰坑的边缘平直、流畅,形制以长方形、方形为主,也有梯形和其它的多边形,且形制都很规整腰坑内葬成年狗典型遗址有河北箕成台西遗址、安阳小屯、武官村、西北岗和大司空村的一二三期。

(三)第三期:椭圆形腰坑,时间从殷墟文化第四期起到西周末年。从这时起腰坑由方变圆,形制较多,主体是椭圆形,同时也有长方形、方形、半方半圆或者方形、圆转角的长方形等多种形式,并且从这时期起腰坑的地域性特征开始出现,中原的洛阳、关中一带,腰坑仍以方形为主变圆或变椭圆的趋势不明显。津西、洋东、宁夏、北京、山东这一弧形地带则大量存在椭圆形腰坑。在甘肃以圆形腰坑为主。

(四)第四期:圆形腰坑期。时间从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期圆形腰坑在西周已经出现,第四期才开始流行。这一期中中原和关中地区的腰坑到战国初期已濒于绝灭,而湖南、广西、广东等地的腰坑到战国中期则一直使用。但腰坑内往往殉葬一件大陶容器,而不是殉狗。

腰坑葬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表现出差异,从第三期开始,在地域上

[1]盘龙城1974年度野外考古纪要.《文物》1976年第2期。

[2]河南郑州上街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第1期。

[3]盘龙城1974年度野外考古纪要《文物》1976年第2期。

[4]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

也开始出现分化。按腰坑形制基本可分为三大系列。即方形系统、椭圆形系统和圆形系统。其中方形系统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可称为商人腰坑系统。其流行时间长,分布面也广。椭圆形腰坑系统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境内,然后影响到周边地区,它可称为周人的腰坑。圆形带大陶容器腰坑主要分布于湖南及两广一带。可称为越人的腰坑系统。

四、腰坑起源的探讨

腰坑葬的出现,最早是在商文化之中。探讨腰坑葬的起源问题,诸如腰坑葬是在怎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出现的、腰坑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等,必须首先是对商文化诸要素进行分析。张光直先生通过对器物的排比得出了商文化渊源于山东龙山文化的结论[1]

同样从墓葬材料的相似性也可以看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为商文化的母体。

(一)大汶口文化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多[2]

(二)大汶口文化大墩子类型用狗殉葬成为特点。刘林墓发现9座、大墩子发现8座,共17座。随葬狗的数量是以一墓一头的多,狗的头向都与墓主相同,侧卧在墓主人的脚下或腿上[3]

(三)大汶口文化墓中有二层台。龙山文化中二层台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山东滕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中的M5,就属于龙山文化时代,它拥有生土二层台[4]。

(四)龙山文化不仅继续了大汶口文化中的土坑竖穴仰直单身葬,用狗作祭祀殉葬物、设二层台等风尚,还出现了葬具木椁[5]

(五)大汶口文化中龟甲的位置多置于人架的腰侧,龙山文化中也有用龟甲占ト的。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中的这几个特点都与商文化中的墓葬材料相同或相近,因此腰坑的祖形也应该存在于商文化的母体之中。

从腰坑葬和带二层台葬的墓葬剖面图分析,可以看出所谓腰坑,无

[1]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

[2]大汶口文化的墓葬《考古学报》1990年第1期。

[3]大汶口文化的墓葬《考古学报》1990年第1期。

[4]河南郑州上街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第1期。

[5]山东冈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7年第8期

非就是在土坑竖穴墓下再挖一坑从而使墓室成了腰坑的二层台,从腰坑葬和二层台葬的相似性来看,商文化的腰坑是从它的文化母体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二层台演变而来的。

当然,仅凭这种相似性还不足以说明腰坑的起源,还必须进一步探讨附着在腰坑葬这一现象上的思想观。

首先,腰坑的出现始于奴隶社会代替父系氏族社会变革了,人们的观念自然也会变,其一是鬼的概念的出现殷人很信鬼对死去的先人,其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商书》《庚》:“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其次,黄泉的概念也在这个时候出现,《礼记·檀弓》说:“延陵季子…其长子死,葬于、博之间…其坎深不及泉。”把廷陵季子长子之墓深不及黄泉当作怪事来记载。黄泉的情况在考古材料上也有反映:武官村大墓,从墓口到墓底深达7.2米,另有腰坑深1米,共8.2米。洛阳北瑶西周一座普通的中型墓,深5.9米加上腰坑深0.3米,共深6.2米[1],《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说明当时人们为了表示对鬼神的畏服和对祖先的崇敬,是一定要把死者送到黄泉路上去的。《墨子·节葬》:“棺3尺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墨子反对厚葬,提倡简葬。他认为简葬的墓坑深度标准就是“下无菹漏”,即墓坑无需深入到有水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的墓坑掘得很深。如此黄泉、鬼神的概念都出现了,为了把鬼神都引向黄泉而不至于跑出墓坑来作祟,人们就在墓室的底部开了一个通向黄泉的门——腰坑。

从墓葬的保护角度考虑,死者要到黄泉墓坑就要挖得深,直到渗出地下水为止。而为防腐朽一些本质葬具如棺撑和有机类随葬品如衣布等又不能浸入水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挖腰坑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腰坑既可深及黄泉,又可帮助棺撑起死者的尸体不能触及水面。另外腰坑的深度一般是10~30厘米,这与一般门框的厚度是相仿的。这也说明腰坑

[1]洛阳北瑶西周M1清理.《考古》1972年第2期。

是引导死者通向黄泉的大门,墓室、腰坑、二层台三者的关系就是:二层台是储放死者物品的地方,墓室是安置死者遗体的地方,腰坑是引导死者灵魂进入黄泉的地方。

(原载《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