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贺州钱监是广西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铸钱遗址。它铸造的钱币为我国的“夹锡钱”提供了最明确的物证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在1981年就列入了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88年广西钱币学会第二次研讨会上,本人曾对此作了初探性的发言。近年来,又陆续有新的发现,使我们对它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现将情况作一简介,谈谈个人浅见,尚祈各位专家、学者指教。
(一)冶炼铸钱一条龙
钱监位于贺县莲塘镇上寺村的北部,东靠高大的铁屎岭,西濒新村河,南北两面都是村庄。遗址依地势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东边的边长255.5米,西边长273米,南边长115.5米,北边长80米。占地面积24364平方米(其中51 76平方米是在南部新发现而比原报告增加的面积)。面积之大,比号称“北宋全国六大钱监之一的梧州钱监”②还要大9千余平方米,实为广西历代钱监之冠。
贺州钱监规模庞大,内涵丰富,它除了铸造钱币需要宽敞的作坊工地之外,还兼冶炼铁和锡,是一座含冶炼和铸钱为一体的大型工厂。
在遗址中部和南部,遍地都是炉渣和初炼过的结铁,堆积厚度均在l米以上。特别是在遗址中部,厚约六、七米,堆积如山,估计有数十万吨遗存。这些炉渣和结铁混合堆积在地面,就好像大跃进年代用木炭在土高炉烧炼出的产品和废渣。结铁呈块状,灰黑色,大小不一,多数如半块砖般大小;炉渣为蜂窝状,小的如拇指,大的如菠萝。如此大量的结铁和炉渣,便是冶炼铁的物证。
最近,我们找到了三座冶炼炉,是根据当地群众左世沛指点发现的。据报告者说,1958年黄田公社组织社员在此选炼锡矿,无意中挖出“窑坑”三座,坑底内凹,如大铁锅一般,内有不少精锡颗粒,这三座“窑坑”后来又被民工用炉渣回填了。在他的带领下,笔者亲自主持清理了其中的一座。我们揿开覆盖其上的厚厚炉渣,在距现地面近2米深处即到底层,原来这是一座冶炼炉。炼炉为耐火砖叠砌而成,底部内凹呈锅底状。残直径1.1米,表面坚硬。虽然不见遗物,
但从炉口的结构和炉壁烧结的程度,以及目击者反映的“内有许多精锡颗粒”的情况判断,无疑是冶炼锡的炼炉。
该钱监生产能力是相当大的。据目击者钟戊赐、左世沛和里松铁锅厂的当年采购员陶径云报告:1958年在上述一号炉坑附近,发现了“政和通宝”铁钱一堆,足足装了三辆解放牌卡车,约12吨,由陶径云经手全部运去里松铁锅厂熔掉。这一愚味事件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然而这一事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批钱币铸出来后,还来不及使用就被宋王朝禁止了(史载,政和八年“宣徽使童贯……遂尽废夹锡不得用”③)。因而被废弃在当地,是最后一批产品;其次,仅这一批产品就这么大量,说明该钱监生产能力较强大。
(二)独具特色的贺州夹锡铁钱,
经过“大跃进”年代的那次浩劫之后,遗址地面已找不到铁钱了,地下遗存如何,有待于今后的科学发掘才能见分晓。目前已知的,有三个年号钱、九个品种,共10枚。10枚都是折二夹锡铁钱。其中“崇宁通宝”一枚(图4),“大观通宝”一枚(图1),“政和通宝”篆、真二体钱八枚(图2、3、5~9)。
这十枚钱币有如下独特之处:第一、规格一致,均为直径32毫米,重约l2克;第二、都是不生锈的夹锡铁钱;第三、字体笔划独特而富于变化,如“崇宁通宝”的“崇”字缩头、“宁”字斜“丁”,“通”字的“甬”瘦而偏右。“大观通宝”的“大”字特大,“一”横特长。真书体的“政和通宝”图 2者“宝字狭“王”,“通”字宽肥;图5者“宝”字的“王’:适中,“通”字稍长且“辶”一捺到边。篆书体的五枚“政和通宝”中,图3者作斜“宝”、扁“和”,其余则不然;图6者“和”字左边的“口”上一横偏低,而图8“和”字的“口”修长;图7者“宝”字的簟目”作倒梯形,而图9者“宝”字的“目”作椭圆形。
以上特点,与陕西和两淮铸品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贺县夹锡钱的成份和性能试析
夹锡钱这个概念(含构造、成份和性能),史料和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更不见有谁做过金相分析的报告。本文拟从其性能、颜色和原料等方面作一浅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夹锡钱不是铁包锡的钱,也不是“马口铁”(锡包铁)钱,而是铁锡合金铸造的钱币。铁锡合金的优点是降低熔点,增强韧性(生铁含2%的碳,性脆,加入有延展性的锡就不脆),还能保持不锈。贺县夹锡钱暴露在地面经过长达九个世纪的风雨考验而不风化、不生锈,还能经得起摔打,体现了铁锡合金的优点。
当时选择在贺州铸夹锡钱十分有利,因为遗址附近的地质年代是泥盆系,蕴藏着丰富的优质铁矿和锡矿。这里早在唐代就有了较太的锡冶④,所产的平桂锡,在民国期间就以质优而闻名全世界,每年都大量出口。铁矿也特优,经柳州钢铁厂化验,含铁率70 -75%,含锡2‰。由于铁矿本身就含有锡的成份,难怪遗址中遗存的大量结铁都很少生锈。
结铁与央锡钱相比,结铁颜色较深,性较脆;夹锡钱颜色较浅,灰黑中泛白,很少锈迹,字迹轮廓还清清楚楚。这种特性,是铁中添加了锡的缘故。
(四)建议清理发掘和开发利用
该遗址规模如此宏大,保存如此之好,地下必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北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金融和矿冶等不可多得的历史证物。现在虽然得到较好的保护,但光保护而不利用,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贺县即将撤县改市,很快就要用到那块地方,不需多久,就会像梧州北宋钱监那样被别的建设破坏掉。为此,我们建议:由区银行投资、区钱币学会和区文物处联合开发。先进行科学发掘,接着按原貌复原,建成一座铸造夹锡钱的钱监博物馆。这样,既可以长久保存下去,还可以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注释:
①见《中国钱币》1989年第二期邱思达“宋钱辨析”。
②见《广西金融研究》1988年论文专辑,海鹏“采访梧州北宋钱监遗址的观感和建议”。
③见《古钱大辞典》第298页。
④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原文刊载于《广西金融研究》1995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