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湘、粤、桂三省交界处。辖钟山县、富川县、昭平县、八步区和平桂区,贺州古称临贺,历史上曾数度易名,有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但均与“贺”字相关。五岭山脉斜亘在粤桂和湘赣边界上,历来是岭南与中原交往的天然屏障。但在萌渚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地势较平缓的谷地,在谷地走廊上,分布着向北流的潇水和向南流的贺江,这样陆上的谷地和水中的航道就相互联结成一道沟通南北的交通线,史称“楚粤官道”,也称“潇贺古道”。而扼守在这条交通线上的正岭南名郡贺州,因而贺州也就成了历代中央王朝或地方强权拓展疆域、经营岭南的桥头堡。得潇贺古道交通之便的贺州,自古以来不仅是楚粤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亦是岭表地区传习中原文化的先导。贺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是理想的人居之所。贺州地域内文化古迹众多,出土文物不仅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具有中原文化与岭南越文化交融的文化因素。
第一章 石器篇
20世纪70年代初期,贺州市考古工作者分别在八步区信都镇石福村、富川县鲤鱼山、昭平县北陀镇立教枫树坪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发掘出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铲、石斧、石凿、石镞等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其中1973年曾在富川县狗公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包含打制石器的文化堆积层,经区专家初步鉴定,狗公山遗址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目前贺州市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充分说明距今一万年以前贺州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是贺州史前文明的见证。
以石铲为例,石铲便于翻土和深耕,是稻作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标志,目前贺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新石器时代双肩石铲,采集于八步区信都镇石福遗址。方形,平肩,束腰,弧形刃,面呈弧形斜坡,一面斜平,灰褐色,石质细滑,打磨讲究。昭平县文物管理所也珍藏有新石器时代石铲一件,1983年在昭平县北陀镇立教村枫树坪遗址出土。石铲呈长方形,长22厘米,宽7厘米,重量820克。肩两边打制有石齿,底呈弧刀状,器物制作精细,器型较大,有使用痕迹。
新石器时期的石铲分为耕种和祭祀两种用途,粗糙简陋的石铲用于耕种,打磨精美的石铲一般用于祭祀,是氏族部落祭祀用的神器,也是部落联盟首领权力的象征。从贺州各地出土的石铲,说明贺江流域在一万多年前,贺州先民已经走出了野蛮社会,开始了农耕文明和部落联盟生活。
- 1,新石器时代双肩石铲
采集于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石福遗址。方形内,平肩,束腰,弧形刃,面呈弧形斜坡,一面斜平。整器呈灰褐色,石质细滑,打磨讲究。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双肩石铲
2,新石器时代双肩穿孔石斧
1983年出土于昭平县北陀镇立教枫树坪遗址,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石斧长9厘米,刃宽8.5厘米,肩宽1.8厘米,重量246克;呈斧头型状,肩中有个小圆孔,下肩微作弧形,内收呈弧刃。制作精细,器形较大,有使用痕迹。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专家评审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双肩穿孔石斧
- 3,新时器时代石铲
1983年出土于昭平县北陀镇立教枫树坪遗址,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石铲呈长方形,长22厘米,宽7厘米,重量820克。肩两边打制有石齿,底呈弧刀状,器物制作精细,器形较大,有使用痕迹。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专家评审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时器时代石铲
4,新时器时代石斧
1974年2月由富川县高中学生在鲤鱼山遗址调查时采集,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斧长12厘米,中宽7厘米,顶部宽3厘米,斜长7.5厘米,厚2厘米,重325克。刃部磨制,斜面打制,是一件手握式打制石斧,属砂石砍砸器。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时器时代石斧
- 5,新时器时代矛头
1974年2月在鲤鱼山遗址考古试掘时采集,现珍藏于富川县文物管理所。该矛头长12厘米,中宽4厘米,厚1厘米,重100克。整件器打制而成,尖头尖状型,为青石尖状器,土状光泽、灰色。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时器时代矛头
6,新石器时代穿孔磨制石斧
1974年6月,富川县高中学生在鲤鱼山遗址调查时采集,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斧长13厘米,上宽5厘米,下宽7厘米,重375千克,砂质卵石,整体表面光滑,上部有一磨制圆滑小孔,穿孔由石器两边同时磨制,从而形成环形穿孔,内径2厘米,外径2.5厘米,刃口磨成弧状。整件石器保存完整;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穿孔磨制石斧
7,新石器时代双肩石斧
1991年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羊岩山群众修羊岩山东边路时发现,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斧长13.6厘米,上宽5.6厘米,刃宽6厘米,厚1厘米,重230克。手握式粗双肩,青石磨制。整件石器两面磨制平整光滑,刃部微残,其他部位完整。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双肩石斧
- 8,新石器时代石镞
该石镞长5厘米,中宽1.5厘米,重14克,中间宽,两头尖,砂磨出两脊形成四面;石器细小精致,两尖部微残,其他部位完整。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新石器时代石镞
9,新石器时代石斜刃石斧
1978年12月当地村民在富川瑶族自治县龙母寨莲花塘二号东汉墓边挖茶木坑时出土,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斧长10厘米,刃宽6厘米,厚1.5厘米,重176克。方形,磨制斜刃,石斧背部凿有一小斜口,保存完整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石斜刃石斧
- 10,新石器时代石矛
1974年3月在鲤鱼山遗址调查时采集,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矛长14.6厘米,宽5.6厘米,重295克,青石打质,石器从中部开始逐步往头部缩小成尖状。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石矛
11,新石器时代磨制石斧
1987年城北镇新头源村村民挖屋基时出土,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斧长12.6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6厘米,厚3厘米,重376克。刃口磨制,斧头状,青石质,保存完整。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斧
- 12,新石器时代穿孔石钺
1974年2月出土于富江河畔的鲤鱼山遗址,,现珍藏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该石钺长33厘米,宽9厘米,重589克,整体形状呈长方形,为灰色卵石石质。石器上部有一磨制圆滑小穿孔,直径1.5厘米,下部为磨制刃口,宽9厘米,刃口边微残,整件石器硕大,磨制精美。1995年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穿孔石钺
13、花肩大石铲
花肩大石铲,新石器时代,国家三级文物,2016年11月征集。通长25厘米,通宽13.2厘米,厚1.1厘米。细颈,花肩,直腰,弧刃,左右对称工整,整器磨制精细。
花肩大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