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陶器篇(3)
发布日期:2020-02-27 21:45 浏览量:1188 

 

  1. 21,东汉  

东汉陶灶, 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风树岭东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该灶质地坚硬,手模合制,长方形,前宽后窄,门为方形,上额墙,下地台,额墙刻划方格纹,灶门左侧有一小狗,狗头反卷紧贴臀部作状,门正中地面有一条用泥条扭成的“8”,可能象征灶面也刻划方格纹,一甑,甑底穿一小圆孔。灶有一条征性,实心无孔,烟道下部穿一小孔作烟孔。陶整体长21.3厘米,宽12.5厘米,高9厘米重量21571995521,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藏品专家组鉴定确认陶灶为东汉时期的二级文物,研究东汉时期昭平人民的饮食及炊厨用具等都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21.png

           东汉    

    22,东汉弦纹双耳釉陶壶 

东汉弦纹双耳釉陶壶 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在昭平县北陀镇乐群村汉墓发掘出土。现珍藏于昭平县文物管理所。侈口,束颈,大鼓腹,肩部饰刻划弦纹、腹下部拍印方格纹。肩部耳,喇叭形高足。有盖盖顶稍平,中央有一钮,盖面刻划两道弦纹。厚胎质地坚硬器表施黄釉,部分已脱落。该通高26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11.1厘米,重量14241995521日,经广西二级藏品专家组巫惠民、韦仁义鉴定确认该陶熏炉为东汉时期的二级文物。

22.png

         东汉弦纹双耳釉陶壶 

  1. 23,东晋—南朝青釉骑马人物陶俑  

    东晋—南朝青釉骑马人物陶俑,二级文物。2007年冬,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将军山脚下,贺州市博物馆征集,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该俑由“一台一马六人俑”组成,整体保存完整。底座为长方形平台,四周缘有弦纹,平台上有一马俑,马矮壮,呈驻足不前的形态,马首正前上方挂一铃铛,马背上有马鞍,足为偶蹄。一骑士俑健壮高大,头戴笼冠,大耳,方脸、浓眉、凸睛、高窄鼻、张嘴露舌,满脸须,身穿大袖杉,左右裤侧皆刻画有粗犷的莲花图案。骑士俑跨坐于马鞍上,双手握马绳正视前方。马的左右各有一护骑俑立于马鞍前,手皆执马络。一名侍从俑立于马鞍右侧,一手触马背,一手握马鞍后鞍。马后左右各立一俑,双手执杖,呈护驾状。马下四人俑光脚,皆戴小冠,穿紧身衣裤,人体曲线显露无疑。整器胎灰白。平台、马俑、人俑均施青黄釉,但大部分已脱落。

23.png

     东晋—南朝青釉骑马人物陶俑

  24,东晋—南朝青釉牛车人物陶俑    

    东晋—南朝青釉牛车人物陶俑,二级文物。2007年冬,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将军山脚下,贺州市博物馆征集,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该俑由“一台一牛一车六人俑”组成,整体保存完美,形象生动。底座为长方形平台,平台四周边缘刻划有两纵两横构成闭合状的凹纹,台上有牛、车、人物俑。陶牛体形肥长,躯干粗壮,躬背俯首,驻足状,牛鼻穿绳,绳由驰牛车俑牵着,牛脖上架牛轭,牛轭两侧挂车衡,接双辕直连牛车。牛车车厢长方形,平顶,顶棚前出檐,车厢前面全部敞开,车厢两边封闭,车厢后置一门,供上下车使用。车厢下两个辐条式车轮由车轴相连,运转自如。车厢内较窄,排坐一人,前置一小案台,坐车俑双手撑向下放台面。坐车俑头戴俑冠,大耳,方脸、浓眉、凸睛、高窄鼻、张嘴露舌,多须,脸部表情丰富,呈笑容态。车前靠右侧坐一手持牛绳的车夫,车夫头戴小冠,睛小,高鼻,阔嘴露舌。牛车左边有一侍俑,头戴笼冠,神情较为严肃,右边有一俑,双手执杖,头戴小冠,短眉,突睛,高鼻梁,张嘴露舌,奴笑状。车尾立一俑,亦双手执杖,头戴笼冠,肥耳,长眉,凸睛,高鼻梁,张嘴露舌,神态自然。牛车下面三人皆光脚板,脚趾清晰可见。五俑除头部形象化外,其他部位趋于抽象化,衣装不明,似紧身衣。平台,牛车,人俑均施青黄釉,大部脱落。

24.png

       东晋—南朝青釉牛车人物陶俑   

   25,宋代堆塑鸟纹水波纹魂罈

    宋代堆塑鸟纹水波纹魂罈,国家三级文物,19923月贺州市鹅塘镇征集。高47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5.5厘米。带盖,敛口,卷沿,溜肩,鼓腹斜收至足部,高圈足外撇。盖顶部饰波纹边沿,盖沿饰堆塑水波纹。肩部饰堆塑立耳及鸟头,肩部腹部刻划羽纹,腹中部刻划水波纹及堆塑水波纹,足上部堆塑水波纹及4孔,足下部有弦纹。

25.png

       堆塑鸟纹水波纹魂罈

  26,东晋陶杵屋

东晋陶杵屋,三级文物,2001年贺州莲塘新莲村出土,现珍藏贺州市博物馆。高10.5厘米,长15.5厘米,宽10厘米。褐色,单间单进深硬山顶陶屋,屋内有二人持杵米,一人袖手而立,一狗在屋门前作观望状,屋外有一座圆锥形顶陶仓,仓外立一人,陶质坚硬。

26.png

     东晋陶杵屋

  27,西汉四联罐

    西汉四联罐,二级文物,197679日贺县铺门镇河东村出土,现珍藏贺州市博物馆。长18厘米,宽17厘米,高6厘米。 子母口,带盖,溜肩,鼓腹收至平底,底部饰撇足,盖部饰弦纹三周,中饰锥刺纹,顶部饰拱形桥形耳,腹饰凸凹弦纹数周,四罐相接,呈红陶色。

27.png

           西汉四联罐

  28,东汉说书俑

东汉说书俑,三级文物,1996贺州市贺街镇采集,现珍藏贺州市博物馆。人呈坐状,头顶部戴帽,两立耳,凸眼睛,脸呈瓜子形,大颈,两手抚膝,穿长袍衣,外施红釉,釉面已脱落。

28.png

           东汉说书俑    

29,东汉曲尺形杆栏式陶屋

 东汉曲尺形杆栏式陶屋,二级文物,19767月贺县贺街镇河东出土,现珍藏贺州市博物馆。长26.5厘米,宽23厘米,高22厘米。两屋一间两进带猪圈曲尺型,瓦顶为悬山顶,正立面开有一门,门上有铺首,门的右上角有格子窗,前间后立面有一方型窗,第二间的厢房在瓦坡两面各有一窗,厢房与正房垂直形成曲尺型,后进的左间为猪圈,猪圈上有两面坡瓦顶,泥质灰陶,山面及正立面外壁饰方格纹。

29.png

         东汉曲尺形杆栏式陶屋

  30,明绿地黄彩陶罐  

    明绿地黄彩陶罐,出土于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现珍藏于贺州市博物馆。缺盖,敞口,卷沿,束颈,溜肩,鼓腹为收平底,器物绿釉为底,肩部饰一周莲花纹,腹上部饰一周刻划弦纹,腹下部饰一周隐约刻划弦纹,腹上部至下部饰黄色牡丹图案,腹底部至平底饰叶状纹,胎底火候较高,底无釉,火石红明显。釉肥厚,釉胎结合紧密。此器横向接口明显,为明代典型器形。明正德以后,佛教开始处于主要发展的地位,莲花图案较为常见。与此器相似的还有(北京故宫藏)明万历绿地黄彩陶罐。

30.png

             明绿地黄彩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