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贺州历史 —第五期线上短视频:“汉代的市井生活”
发布日期:2020-06-13 06:17 浏览量:600 

这一期短视频充满了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生动还原了两千多年前汉代人们的市井生活。

6666.png

1589765058357.gif

       请关注贺州市博物馆微信号,精彩的视频令您如醉如痴,喜欢的亲麻烦转发并点个赞哦!

受中原厚葬风俗的影响,汉代贺州也广泛流行厚葬,人们抱着“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幻想去世后在阴间也能拥有生前的财富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因此到处修建大坟冢,将逝者的生活用品和仿生冥器埋入地下。

仿生冥器大多以陶瓷、滑石、玉石、青铜等材料制成,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田园劳作、家居生活、家庭养殖等各种汉代贺州人的生产生活画面在冥器中均有表现。将贺州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屋、猪圈、动物俑、人物俑、仓、井、灯、灶等文物进行组合,能够让人穿越千年,感受汉代贺州人不一样的生活气息。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655.jpg

这件东汉时期的陶屋,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陶屋为曲尺式住宅,主屋为悬山顶一间一进式结构,共有上下两层楼房。主屋之后设一附间,附间与主间相接组成一个曲尺形布局,再用两道围墙将主间与附间连接,形成一个院落,房屋住人,院落用来饲养禽畜。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708.jpg

这件汉代时期的陶屋,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屋主人正站在门口眺望远方,也许当时的主人正等待亲人归家。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728.jpg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740.jpg

这两件东汉时期的陶猪圈,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猪圈在汉代文化中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圈中的猪不仅代表吉祥,亦象征着财富。

上图陶猪圈由圆形围墙构成,围墙内饲养了两头小猪;下图猪圈里并没有猪,也许猪儿都放出去游荡了,猪圈门攀爬着一个调皮的小孩,也许他正玩着捉迷藏游戏。他右手扶围墙,左手朝猪圈方向抬起,由于出土时人的左手已残缺,所以无法知道这一刻他在想什么。他到底想干嘛呢?也许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753.jpg

年代:东汉       名称:陶鸭俑        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801.jpg

年代:东汉      名称:陶牛俑      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810.jpg

年代:东汉       名称:陶羊俑        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818.jpg

年代:东汉       名称:陶猪俑        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

汉代畜牧生产业发达,在厚葬之风影响下,家畜成为汉墓中常见的随葬动物,各种动物的样子,也为研究家禽畜牧的演变历史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标本。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832.jpg

                                             陶井

(原有四根棍子支撑在井棚下,具体造型见下边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841.jpg

陶井手绘复原线图示意图

这件东汉时期的陶井,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它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古人对江河的依赖。汉代陶井模型在贺州的出现,说明贺州当时的凿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微信图片_20200613052854.jpg

这件东汉晚期的陶仓,现收藏于贺州市博物馆。西汉初期,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粮食日益增多,于是全国各地大肆修建粮仓,正因为粮仓建设的繁荣,所以陶仓作为陪葬品在汉代非常流行。这件陶仓上的取粮窗在现代贺州土瑶同胞的粮仓上仍然使用。

贺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陶器造型生动写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这些器物中了解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稳定,也反映了汉代制陶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陶工艺。

下一期短视频,带大家一起飞越几张老地图,从老地图见证贺州发展新蓝图。